战争结束后,勃列日涅夫没有马上退伍。他的新职务将和一个叫扎波罗热州的地方有关。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苏联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1946—1950年)》,其中提到要“在南方恢复冷轧薄板的生产”。当时,苏联南方生产冷轧薄板的基地叫做扎波罗热钢铁厂,位于与勃列日涅夫老家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毗邻的扎波罗热州,是苏联在30年代建成的最大的冶金联合企业。7月底,《真理报》先后刊登题为《为什么扎波罗热钢铁厂的重建工作停滞不前》和《三个党委会和一个建筑工程》两篇文章(吴伟:《勃列日涅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46页),对该州区、市、州党委的工作提出批评。两篇文章一个意思:中央很生气,后果很严重。8月30日,扎波罗热州领导换人,勃列日涅夫当选州委第一书记。
勃列日涅夫上任后,很快理清了头绪。当前的主要工作是重建,重建的中心工作是扎波罗热钢铁厂。这位第一书记在一座被炸毁一半的变电站中为自己清理出一间办公室,放上桌椅、床铺,架上电话,直接住在现场监督工程进度。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了这样的领导,那些中层干部和工人们基本也是以单位为家。当时的重建工作实施的是两班倒工作制,每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加上计划经济体制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种设计图纸和工程材料从全国各地运来,扎波罗热州重建进程明显加快。
1947年6月30日,扎波罗热钢铁厂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州内另一大型重建项目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供电量也稳步上升。这些大型项目的成功投产构成了勃列日涅夫在扎波罗热州重建工作中的光辉政绩。不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授予勃列日涅夫列宁勋章。列宁勋章是苏联的最高荣誉。很快,勃列日涅夫获得了“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机会。
1947年11月21日,勃列日涅夫被调回老家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担任州委第一书记。事情的起因和扎波罗热州一样,当地领导人在战后重建中工作不力,中央要换人。当时,乌克兰连续遭遇三年旱灾,粮食收购计划完成得很不好。时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甚至一度因此被免职。
上任后的勃列日涅夫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粮食收购计划。天灾改变不了,那就避免人祸吧。由于各地的重建工作以工业为主,无法集中足够的车辆和机械来保障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很多粮食被烂在地里。针对这个问题,勃列日涅夫拿出了他后来闻名于世的“商量式”领导方式下达命令。比如,他给尼科波尔钢管厂厂长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打电话: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我一定到您那儿去,但要稍迟几天。现在我想请您帮个忙,今年的庄稼很好,已经成熟了。我知道,您是一位负责的厂长,你们厂搞得不错。如果你们能支援一下收割工作,我们就非常感谢了。不过,请您派好的司机,派管用的车子。”
“我可以拨出15辆。”
“请您再考虑一下,跟大家商量商量。要是粮食收不上来,那太可惜了……”(吴伟:《勃列日涅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一点霸气都没有,不过还真好使,大家对这位客客气气的新领导还是挺给面子。1948年,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成为乌克兰第一个完成粮食收购计划的州。勃列日涅夫再次得到中央和乌克兰领导层的好评。当然,也少不了部下们的好评,这其中,就包括吉洪诺夫厂长。
吉洪诺夫1905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州,长期在冶金企业工作,没有仕途经历。1948年的吉洪诺夫已经43岁,按常理再干十几年就退休了。但是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位同志当上了苏联总理。他的故事后面还会说到,先说他在勃列日涅夫第一书记任内的故事。一般来说,新领导上任,做部下的应该审时度势,一看二慢三通过才对。可吉洪诺夫偏不,他不仅把自己工厂的生产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向中央主管部门争取款项为厂区居民盖楼、修路、建街心花园。中央给了他70万卢布,他为了给居民做福利工程花了200万卢布。
黑色冶金工业部部长捷沃相听说这事,气急败坏来到吉洪诺夫的工厂视察,给吉洪诺夫劈头盖脸一顿骂。眼看就要对他采取组织措施,勃列日涅夫赶紧主动出来劝,说厂长同志也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才把钱用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花钱超支是事实,但也没有乱花钱嘛。捷沃相作为中央的部长,还是要给地方上的州委第一书记面子,没有再作计较。这件事之后,吉洪诺夫终生追随勃列日涅夫,直到勃列日涅夫逝世。由此看来,平时对部下和和气气,关键时候敢于为部下扛事的领导还是很得人心的。
勃列日涅夫在战后初期当了两个州的州委第一书记,均政绩显著。卓越的政绩使他再次升官。1950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任摩尔达维亚(今摩尔多瓦)共产党第一书记,成为直接对苏共中央负责的加盟国领导人。如果您以为他完全是靠政绩登上高位,那您就想错了。
研究苏联政治,要重点关注几个角色:党的领袖,总理(人民委员会主席/部长会议主席),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内务部长,情报组织(契卡/格别乌/克格勃)领导人。
党的领袖是指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这些人。列宁之后,不同时期的职务称呼不同,有时叫党中央总书记,有时叫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刚成立时,中央政府叫做人民委员会,1945年后更名为部长会议,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和西方国家的内阁。部长会议的领导人被称为主席,相当于总理;“苏维埃”在俄语中就是“代表会议”的意思,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最高苏维埃的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通常由党内德高望重的元老担任,苏联没有总统,也不可能有沙皇,所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被默认为国家元首,但是他不掌握实权。
苏共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是由政治局负责制定路线方针,书记处负责党的政策执行,处理党的日常工作。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中央书记通常被调侃成苏共的“第二书记”——党内二把手和接班人。书记处由若干名中央书记组成,其中,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和主管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尤为重要。在苏联体制中,部长会议只是把党的决策转换为国家政策,所以,苏联总理的权力类似于总统制国家的弱势总理;苏联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立法机关,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最高苏维埃休会期间执行其职权。
内务部(相当于我国的公安部)长、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在苏联的政治地位很特殊。这三个岗位的同志经常出任政治局委员,参与国家最高决策。他们的政治地位远远超过副总理,有时甚至超过常务副总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与总理平起平坐。
苏联的情报组织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了,在苏联执行国家安全部的职能。介绍克格勃,就不得不提内务部。两个部门时分时合,有时候你领导我(亚戈达时期),有时候我领导你(谢列平时期)。两个部门的权力划分,尤其是对内的权力划分,牵涉到公开警察与秘密警察的业务分工,体现着苏联不同时期的法治水平和政治气氛。
了解苏联历史的人都知道:情报组织的领导人从来都是最高领袖的强势候选人,从贝利亚到谢列平,再到安德罗波夫、克留奇科夫,如果把普京(1998年7月至1999年8月任俄联邦安全总局局长)也算上,已经成功过两个半(半个是指贝利亚)。
20世纪三十年代,斯大林重点倚靠三位政治局委员治理国家:由卡冈诺维奇担任中央书记兼组织局委员,主管党务和人事工作;由莫洛托夫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总理),主管政务和经济工作;由伏罗希洛夫担任国防部长,主管军务。这三人被称为斯大林的“近卫军”。“大清洗”期间,斯大林先后任命亚戈达、叶若夫、贝利亚为内务部长,扩大内务部权力,对“近卫军”形成一种制衡。卫国战争前夕,“近卫军”全面失势。1939年,卡冈诺维奇被免去中央书记职务,1940年,伏罗希洛夫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1941年,莫洛托夫被免去总理职务,留任外交部长。随着这三人的失势,内务部长贝利亚的权力地位直线上升。
贝利亚全名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1899年生于格鲁吉亚,1917年入党,年轻时在外高加索的契卡工作。1932年,年仅33岁的贝利亚成为外高加索的最高领导人。1938年,贝利亚被任命内务部长,权势如日中天。卫国战争期间,贝利亚协助斯大林领导了除指挥战争以外的各方面工作,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事实上的二号领袖。战后,贝利亚和胜利元帅朱可夫一样功高震主,被斯大林免去内务部长职务,脱离公众视线,秘密领导苏联原子能计划。他和他的“秘密警察派”也因此受到压制。
战后初期,最受斯大林重用的是日丹诺夫。日丹诺夫全名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1896年生于顿涅茨克。日丹诺夫自1934年当选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积极为“大清洗”宣传造势,深受斯大林信任。是年底,日丹诺夫接替遇刺的基洛夫担任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日丹诺夫表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闻名全国。由于他长期在列宁格勒工作,他的派别俗称“列宁格勒派”。
1948年,日丹诺夫病逝,在斯大林的默许下,以马林科夫为首的“中央机关派”崛起了,成为帮助斯大林制衡国防部、内务部和外交部的另一支力量。马林科夫全名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年生于奥伦堡。马林科夫年轻时在政治局和组织局当秘书,后来又在莫斯科州搞了几年宣传工作,1936年开始担任苏共中央组织部长,1939年晋升主管组织人事工作的中央书记,1946年晋升政治局委员。因他的大部分工作经历都在中央机关,故其亲信被称为“中央机关派”。
战后初期,苏联政局呈现出“秘密警察派”“列宁格勒派”和“中央机关派”三足鼎立的格局。那么,勃列日涅夫和这三派有什么关系?答案是都没有,他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乌克兰派”。乌克兰是苏联第二重要的加盟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十月革命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一直是布尔什维克的重点打击对象,最早与之作斗争的是卡冈诺维奇。
卡冈诺维奇全名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1893年生于基辅,从列宁时期开始追随斯大林,长期协助斯大林管理组织人事工作。1924年至1928年,卡冈诺维奇兼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在职期间残酷镇压乌克兰族干部,受到当地民众的反对。在乌克兰,他提拔了不少干部,其中有个人名叫赫鲁晓夫。1937年至1949年,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12年里,赫鲁晓夫在乌克兰提拔了大量干部,其中就有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后来把“乌克兰派”做精做强,发展成闻名后世的“第聂伯帮”。
日丹诺夫逝世后,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联合制造“列宁格勒案件”,清洗了一大批“列宁格勒派”的干部。1949年至1950年,斯大林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派别来平衡贝利亚和马林科夫。1950年7月,勃列日涅夫升任加盟国级别的领导人,正是与当时的高层权力斗争有关。在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中,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资历最老,不能再用;国防部长布尔加宁代表军队的力量,不可能让军方势力坐大;米高扬是经济技术官僚,没有自己的小集团,根本对抗不了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最后只剩赫鲁晓夫符合斯大林的要求。他在1939年当选政治局委员,够资历;参与指挥了西南战场的部分战役,在军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乌克兰又把经济搞得不错,政绩口碑过得硬;在中央,赫鲁晓夫多少能得到卡冈诺维奇的照顾。综合来看,赫鲁晓夫有实力平衡马林科夫和贝林亚。
1949年,赫鲁晓夫被任命中央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不久,勃列日涅夫被派往摩尔达维亚主持工作,随后担任第一书记。这只是赫鲁晓夫扩编人马的一步棋,越来越多的“乌克兰派”干部将被提拔重用。
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即今摩尔多瓦,主体民族为摩尔多瓦族,有少量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谷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条件极其优越。摩尔达维亚的大部分领土是苏联在1940年构建“东方战线”并入的,后来又被战争耽误,所以党的干部十分缺乏,农业集体化工作一直没做好。苏联的重建需要那里的谷物、葡萄、烟草和肉类,亟待把那里的工农业生产纳入苏联的统一计划。
勃列日涅夫的办法是,在全加盟国范围内建立机构健全、扎根基层的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尤其是加强和巩固集体农庄的党组织,培训基层农业干部并奖励先进。摩尔达维亚的集体农庄建设乃至整个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得不承认,勃列日涅夫吉人自有天相,他的前任倒霉在之前的旱灾之中,轮到他主政时,摩尔达维亚风调雨顺,降水丰沛。人努力,天帮忙。摩尔达维亚的农业生产在勃列日涅夫治下实现全面好转。
1952年10月,联共(布)第19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在稍后的一中全会上,斯大林将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勃列日涅夫当选主席团候补委员、中央书记。46岁的勃列日涅夫正式进入苏共中央领导层,成为苏联政坛的一匹黑马。他的这次晋升受益于斯大林继续扶植“乌克兰派”,压制“中央机关派”和“秘密警察派”。他的好运没持续多久,不到半年,就被免去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中央书记的职务,被打发到国防部上班,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原因很简单,沙皇换人了。